首页
> 资讯中心 > 工作动态 > 区县动态

清镇市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就业脱贫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2017-12-21 浏览: 来源: 清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就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脱贫最有效、最直接、最可持续的方式。近年来,清镇市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指导促进就业、以专项招聘对接就业、以劳务合作提质就业,精心打造“就业扶贫套餐”,帮扶贫困群众端上了一个又一个“铁饭碗”,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

  其中,“农民夜校”犹如一盏致富明灯,照亮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

  如何精准推进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就业脱贫工作?今年9月以来,清镇市人社部门积极探索,把农村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与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农民夜校”的传承结合起来,组建了“清镇市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农民夜校”。

  在“农民夜校”,领导讲政策、专家讲技术、第一书记讲发展,人人都做宣传员,个个一心谋发展,促进了想就业、想创业者“有其业、乐其业”,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高。

  就业培训 提升技能

  “以前在广州的玩具厂打工,现在父母老了,娃娃又要读书,就回来了。”12月6日,在位于清镇市卫城镇的汐悦酒店,该镇平寨村村民姚成荣如是说。

  ’能顺利进入家门口的酒店上班,姚成荣很是感谢清镇人社部门组织的“前厅服务培训班”。“通过21天的集中‘充电’,我们学到了技术,找到了工作,挣到了工资。”姚成荣的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

  学习技能找工作,工作赚钱改变生活,这是贫困户现在最真实的想法,也是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愿望。与姚成荣同期参加培训的新发村村民聂青,也在酒店做前厅服务员。在她看来,“家乡发展不错,不想出远门了。”

  据酒店总经理罗德宇介绍,酒店的100多员工中,有将近60人都是周边的村民。酒店虽然还未正式营业,但前厅服务员都能拿到2500元左右的月薪,还提供食宿,缴纳五险一金。

  为让“农民夜校”对上农民的“胃口”,清镇市在充分了解调查农村劳动力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种养殖习惯等情况的基础上,本着农村劳动力“想学啥就讲啥、缺啥就补啥”的原则,精心安排培训内容。抓住“寻味贵州”、“花舞卫城”、“滨湖养老中心”等项目落户卫城的契机,清镇市人社部门便在卫城镇组织了“前厅服务”、“客房服务”等4期培训,受益群众达170余人。

  按照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的“3186”攻坚目标,清镇市计划从2017年起至2019年,用3年时间培训农村低收入困难户劳动力1万人以上,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以上就业技能,有就业意愿的农村低收入困难户中至少有1人就业,重点开展8类培训,6项措施促进就业。

  截至目前,“农民夜校”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4424人,其中家政类培训217人、创业培训和创业讲座970人、电子商务类培训356人、旅游产业培训659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1418人、汽车驾驶等技能培训804人,打响了“农民要想富、提能到夜校”的招牌。

  创业引领 能人带动

  “我们村创办了‘苗乡乐’老油坊,春天,这周边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最适合饲养蜜蜂!”在王庄乡小坡村马鞍组,村民石荣举指着家门口的土地告诉笔者。

  因8年前的一场车祸,石荣举失去了右手。独臂难支,开始学习饲养蜜蜂。2015年,他与3户人家合作,创办了清镇市好再来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筹资24万元饲养了300余桶蜜蜂。因场地选择不科学、技术不到位等原因,一年下来,300余桶蜜蜂仅剩下了9桶。合作伙伴“散伙”了,石荣举也不知何去何从。

  三个月前,清镇市“农民夜校”走进王庄乡,石荣举有幸参加了学习。为期10天的培训中,其中的一个课程就是蜜蜂养殖培训。培训中,养蜂专家教授村民蜜蜂养殖基本技术以及蜂箱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知识,这让石荣举重获了创业的信心。

  之后,他把仅剩的9桶蜜蜂搬回到自家门前的空地,再从外地引进一些,目前已发展到76桶。这段时间,他和妻子又从网上购买了巢框、巢皮、石棉瓦等物品,明年计划发展到200桶。

  与石荣举一样,小坡村瓦房组的姚如进通过“农民夜校”的培训,自己创办了600平米的养猪场,规模已达60多头。

  在麦格乡腊脚村,村民刘天武不仅自主创业,还带动乡亲们就业。在外打拼多年的刘天武,2012年开始种植“贵长”猕猴桃,目前种植规模已达1200亩,种植基地上常期有20人帮忙打理,采果期用工达100余人。产业发展已入正轨,可刘天武仍积极参加“农民夜校”的培训,他表示还要学习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创业道路上少走弯路,规避风险。

  据了解,为确保培训实效,清镇市“农民夜校”突出培训方式的灵活性。根据农民所需,培训时间采取农闲多培训、农忙少培训等方法;组织各村能人开展种植养殖和创业相结合的讲座,通过能人带头带领老百姓学技能、促就业、快脱贫;聘请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到培训班“现身说法”,以说教的方式鼓励农村劳动力敢于迈出家门,外出实现就业;聘请专业讲师、各乡镇专家能人、当地“土专家”“田秀才”结合产业特色,实行送课进村入户,将教学课堂延伸到村组或田间地头;指定培训机构为老百姓送去系统和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以培促培 助推产业

  “回家后,我也要按照技术员讲解的方法修剪葡萄,相信我们家明年种的葡萄一定会结得又多又甜。”日前,在红枫湖镇右七村,近 80名村民聚集“农民夜校”,参加了为期15天的葡萄种植技术培训。

  培训过程中,老师从葡萄枝条的留剪、疏果、有机肥的使用、霜霉病的防治以及各种效益对比分析等经验作了介绍,并组织参训人员到葡萄基地实地察看学习枝条的留剪和葡萄串型的修剪,通过现场参观学习,参训学员深受启发。

  组织此次葡萄种植培训,缘于9月上旬的一次培训。当时,清镇市人社部门组织贵州大学农学院博士杨雪莲到该村开展讲座,讲座内容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三变”改革和玫瑰花种植技术。讲座结束后,授课老师特意留下一定时间让参训学员提问,很多学员都抓住这个机会向老师请教葡萄种植中碰到的问题,授课老师耐心细致逐一释疑解答。参加讲座的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收集了村民的培训意愿之后,故组织了此次葡萄种植培训。

  “让种植户真正融入课堂,把问题带过来,将答案领回去,真正做到产业扶贫,自主致富。”清镇市人社局小贷中心主任王建国说,短期培训中了解到群众的需求,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可达到“以培促培”的效果。

  除了“以培促培”,清镇市还力求“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大力整合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培训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行“企业订单、贫困人员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等培训模式,着力提高贫困人员就业技能。

  此外,为凸显智囊效能效应,清镇市充分发挥“农民夜校”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智囊团”作用,让“农民夜校”成为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技能培训中心”、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帮手”,把农民夜校建在各种农业专合组织上,把“农民夜校”建到助力脱贫攻坚产业链“点子”上,以点带面助力产业攻坚,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串起“产业链”,种上“土特产”,畅通“产销渠道”,卖上“好价钱”。

  “农民夜校”的打造,助推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政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脱贫奔小康提供了人才保障。

(编辑: 胡太勇 刘彬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 最新信息
  • 最热信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