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计划总结 > 工作计划

贵阳市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及2018年重点工作打算

发布日期:2018-02-26 浏览: 来源: 局办公室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2018年2月25日

 

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发展主线,围绕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的中心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和三大战略行动,大力实施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夯实人才队伍基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社厅有力指导下,上下一心、砥砺奋进,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部署,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民生工作总体要求,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障安全网进一步织密扎牢。扩面征缴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85.33万人、137.83万人、73.99万人、96.76万人、129.4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72.68万人、83万人。基金运行总体保持稳定,累计征缴154.52亿元,支出139.92亿元,结余154.54亿元;养老保险待遇稳步提升。连续13年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2017年人均上涨6.5%,每月领取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人均月增加247.05元,达4029.23元每月。企业离退休托管人员非统筹项目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民参保计划"推进顺利。完成入户登记28万人,基本建立全民参保数据库。全面实施建筑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同舟计划",全市在建项目参保727个,参保人数达5.5万人次,新开工项目参保率达10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266家机关事业单位91848人缴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参保登记单位全部纳入缴纳范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进一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继续推进总额控制医保结算方式,在原有单病种基础上增加61个病种,按病种付费病种达到100个。与134家医疗机构签订按病种付费协议,追回违规违约资金760余万元。全面开通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应报尽报;社会保险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再次下调失业保险费率,继续降低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18.58亿元;信息化水平不断优化。积极推行网上办事大厅和"掌上"人社服务模式,3.6万家参保企业开通使用网上办事大厅,"贵阳人社通"手机APP上线运行,社会保险个人缴费成功植入"贵州通"和贵阳银行"爽爽银行"手机APP系统。
  (三)人才集聚优势不断增强。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服务方式,营造聚集人才的良好环境,人才发展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人才总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才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出台了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16条专项政策,出台了来筑创新创业人才住房保障办法,制定了稳定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职称评审办法,创造性提出大数据人才发展二十条意见;招才引智成果超过预期。坚持活动揽才、项目聚才、走出去引才,承办第五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开展"人才服务大篷车"赴外引才等专项活动,直接引进各类高层次及紧缺急需人才834人,其中,博士117人、硕士620人、高级职称97人;海外智力引进取得新突破。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审批通过单位注册申请102家,个人注册申请251人。组织开展"海外专家贵阳行"活动,与来自新加坡等国的5名海外专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引进日本籍汽车研发专家2人。贵阳留创园引进入驻10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吸引6名海归博士到园区创业就业,并与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74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签订《人才项目合作意向协议书》;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百人领军人才"和"千人创新创业人才"推荐工作,全市累计获 "百人领军人才"7人、"千人创新创业人才"15人、百千万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4人。加强高技能人才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省级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2个,高技能人才培训5667人。赴美国、瑞士开展"块数据"、山地旅游、非公企业专业人才出国(境)培训3期;人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不断优化人才评价方式,加大职称评审简政放权,职称评审通过3076人,"以考代评"10000余人。累计发放人才服务绿卡607张。短期人才公寓批准入住35套43人。发放高层次人才医疗补助32.92万元、人才津贴266.91万元、政府津贴52.56万元、住房补贴230万元。新挂牌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组织招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10次,累计考生9.2万人次。
  (四)干部人事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完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坚持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突破职务晋升"天花板",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公务员队伍管理不断增强。坚持"两个80%"政策,招录公务员和人民警察312名,招录比例达到80:1,特殊招录藏语人才1人。深入推进聘任制公务员改革,招聘警务技术人员1人。组织开展市直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34家市直机关遴选61人。公务员管理登记612人。全面实施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受理公务员申诉1件;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各类公务员培训班423期,培训公务员2.5万人次,选派11名公务员赴香港、瑞士参加赴外培训;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实施。深入推进人民警察职务序列分类管理制度改革,5家全国改革试点单位5230名人民警察完成职务套改。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任务,完成746名员额制法官、检察官工资套改工作,完成法院、检察院1907人绩效工资审核。县以下机关职务与职级并行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招聘制度进一步完善,累计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700人。办理市属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工作人员续聘手续1500余人。45家市直部门组织开展领导干部民主推荐上岗149人、竞争上岗7人;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全面推进公务员奖励兑现和备案工作,"痛客计划"奖励审核28人次。向国家和省推荐先进集体51个,先进个人289人,评选全市先进个人150人;扎实做好军转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计划分配军转干部40人全部妥善安置,安置随军家属3人。切实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工作,累计接收安置自主择业军转干部1093人,发放生活补助1332.6万元。
  (五)劳动关系保持总体和谐稳定。以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为重点,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有效维护了劳动者权益,保持了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着力推进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工作稳妥推进,开展市属国有企业职工及劳动报酬调查工作。核拨困难企业解困资金2007万元。3家企业被评为"2016年度贵州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全面推进。严格规范特殊工时制用工审批管理;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严格实施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启动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银行代发农民工工资制度,337个工程项目全面实施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深入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实地检查各类用人单位6562户次,书面审查5.92万户,涉及劳动者35.72万人。深入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治理,督促用人单位、建设工程项目支付农民工工资6.76亿元,涉及农民工2.79万人,基本实现"零拖欠"的工作目标。将四川鸿业建设集团纳入拖欠工资企业"黑名单"。移送公安机关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48件。劳动能力鉴定2292人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水平不断提升。全力推进"智能仲裁院、数字仲裁庭"建设,市区两级仲裁院全部接入"云上贵州·贵阳云平台"操作系统,初步完成管理平台电子卷宗、内控系统、视频监控等功能建设。各级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193件,调处结案805件,案件办结率达100%。
  (六)自身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在全面做好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主动适应新机遇、新挑战,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围绕机构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改革等多个改革领域,完成落实民生领域改革任务14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异地迁建项目实现封顶,县、乡两级平台建设覆盖率达到100%;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快。"智慧人社云"建设初见成效,业务工作信息化运用率达56%,数据资源实现全域共享,社会保险资源数据成功接入筑民生APP民生平台,与上海小i公司合作项目进一步推进,"数据铁笼"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得到市政府充分肯定,贵阳众创网、12333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纪律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全面抓好从严治党,从严管好党员干部,切实履行党风廉政主体责任,约谈干部职工500余人次,认真做好民主评议,精心筹备召开高质量民主生活会。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召开廉政工作专题会3次,组织开展警示教育宣传月活动,窗口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持续加大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力度。持续加大对修文县洒坪镇阳桥村驻村帮扶力度,累计投入15万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投入低收入困难户帮扶资金18.4万元。投入15.95万元建立了贵阳市人力资源市场长顺分市场及代化镇联络站,协调息烽县西山镇联合村帮扶资金50万元,投入3万元打造清镇市王庄乡精准就业扶贫示范点。另外,行政公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简政放权顺利推进。国企改制职工安置、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向上争取各类补助资金4.2亿元。统计分析、信访维稳、政策宣传、机关党建、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进展。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攻坚克难、破解难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重点工作取得创新突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6,增长9.1%,五年来首次完成预期目标。工作成效获得充分肯定,获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2014—2016年度优质服务窗口、全国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工作突出成绩奖、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等国家、省通报表彰11次,息烽县中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被国务院扶贫办、人社部认定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花溪区明珠社区溪北居委会被人社部认定为第四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开展情况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表扬4次。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省人社厅和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相互协作,更凝聚了我们广大人社干部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长期存在,"招工难"、"求职难"的矛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增就业岗位难以满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二是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基层社保经办能力严重不足,数据资源共享仍未满足群众期望,仍需往返多个部门出具相关证明。二孩政策全面实施,迎来生育高峰,生育分娩人数成倍增长,生育保险基金出现预警;三是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支撑产业跨越升级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还十分缺乏。创新型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仍然存在。集聚人才载体吸引不足,外籍人才数量少且层次低,人才评价机制尚不够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单一。薪酬待遇不高,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缺乏有效体制机制,公务员平时考核缺乏有效激励,参公单位审批遗留问题难以解决,市直部门进人难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进一步改善;五是劳动关系领域纠纷突出,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执法力量不足,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现象仍大量存在,工程款拨付仍然是欠薪的主要原因,工伤认定取证难也面临不少困难,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等等。这些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也是我们下步工作将重点攻克的"山头"。
  二、2018年工作打算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进入决胜期,社会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变,赋予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新的历史使命和工作要求。2018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全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好全国、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始终牢记嘱托、不忘初心,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城乡"三变"改革为基本路劲,以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为契机,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促发展与惠民生相结合,全力促进就业创业,深化社会保障改革,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事管理创新,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生活的需要。
  (一)下好"绣花"功夫,全力推进就业扶贫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掰起指头数一下,到2020年也就只剩下两年时间,脱贫攻坚工作也进入最后决战的决胜期,孙志刚书记多次强调:"完不成任务层层都要‘提头来见’"。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的硬仗,省人社厅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分别选派76名优秀干部到各地州和66个贫困县进行挂职,同时从各市州选派了89名同志到省厅进行挂职锻炼,分别成立了作战指挥部,目的就是要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只能作用。因此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是当前我们最重要、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在决战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人社部门决不能掉链子、甩膀子,必须要下足功夫、牟足干劲,强化省会城市担当,举全系统之力助推全省打赢这场硬仗。继续实施精准就业脱贫攻坚计划,打好"脱贫+就业"组合拳,建立就业扶贫长效机制,深挖就业岗位,为全省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不低于15万个;积极开展新形态就业,探索开展"居家就业"服务模式,灵活就业形态;大规模的开展劳动力全员培训,全面提高贫困劳动力职业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实施社会保险兜底扶贫,认真做好易地搬迁扶贫"三保"衔接工作,将进城务工的农村贫困人员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坚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出现;全力做好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工作。
  (二)不断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促进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p X5">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在经济趋于平缓,进入新常态的当下,促进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正是存在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将就业工作作为我们的第一民生工程、政治政务来抓落实,始终坚持就业优先这条主线,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就业政策,积极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全力推动充分就业城市创建工作。以创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的高标准、高要求,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根本,以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为支撑,以大扶贫战略为统领,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依托,深入基层,摸清底数,建立健全工作组织体系、考核体系和运行机制,力争用4年时间完成充分就业城市创建工作,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着力抓好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着力扩大和稳定就业,培育和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在4.2%以内。继续开展"雁归兴贵"、"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引导农村劳动力实现跨区域转移就业;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新创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八大工程",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加强场租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更多当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继续完善贵阳众创网功能,持续发挥"金点子创业"大赛品牌效应带动作用;加大就业援助帮扶力度。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重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的就业扶持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以上。切实做好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流动人口、残疾人、戒毒康复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加大再就业帮扶力度,加强供给侧结构调整中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转岗培训,促进其尽快转岗再就业,稳妥转移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强化技能培训助推就业创业。加强技能实训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大规模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以上;进一步完善失业调控和预警机制。加强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全面了解掌握用工状况,为有效调节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支撑依据。拓展失业保险基金稳岗功能,全面启动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工作,推进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工作,支撑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以就业信息化和基层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可持续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实现城乡更加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全覆盖。
  (三)织密社会保障网,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改革工作仍然是我们当前改革的重点工作,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首要任务是要全面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的实施,推动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推动实现社会保险城乡统筹,推动实现公平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推动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长期缴费激励机制,落实多缴多得激励机制,鼓励参保缴费;要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到位,加快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鼓励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要继续贯彻落实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加大建筑行业等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督促力度,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启动公务员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全面推广工伤认定申请网上申报;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及时调整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要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比例;要进一步提升经办管理服务能力,深入推进"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和大数据在社会保险领域的应用;切实抓好金保三期工程的开发运用工作,进一步优化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功能,推进社保基金非现场监督工作,切实保障基金安全运行。
  (四)坚持人才优先战略,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
  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如何创新?说到底关键还是人才的问题。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去年市委根据中央和省委出台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对全市今后一段时间内人才发展工作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这也是我们今年人才工作要重点贯彻落实的工作。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做大引进人才"增量"、盘活现有人才"存量",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以人才制度优势激发创新优势;加快产业人才队伍聚集。继续实施"筑巢引凤计划"、"黔归人才计划",以产业人才为重点,拓展引才渠道,充分发挥好人才博览会、省校合作引才、赴外引才等活动平台聚集效应,引进高层次及紧缺急需人才800名以上;加大产业人才开发和培育。继续推进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行职称与职业资格相衔接制度,强化用人主体对人才的评价作用,进一步完善以业绩、贡献为主的人才评价机制。积极推进职称评审"简政放权",全面下放初、中级职称评审权限。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建立职业技能终生培训制度,继续举办和发挥技能竞赛品牌示范作用,全面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针对性地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切实培养一批适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继续加大海外智力引进力度。进一步实施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加强对海外人才在项目申请、成果推广、融资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组织开展2018年"海外专家贵阳行"活动,组织做好2018年出国(境)培训活动,加大对贵阳留创园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完善人才"一站式"服务,及时兑现人才各项福利待遇。推进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一批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贵阳·上海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才基地建设。
  (五)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充分调动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试错容错机制建设,全面提升人事制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大公务员队伍建设力度,做好2018年公务员公开招考录用工作,进一步推进公务员招录信息化管理,探索公务员分级分类招录改革工作;做好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推进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进一步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规范调整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做好2018年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工作,加强对基层紧缺急需岗位的招聘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顺畅流动机制,继续开展市直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加大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公务员教育培训,积极选派优秀公务员参加"千人赴港"培训计划和赴境外培训活动;科学制定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加大对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规范管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积极稳妥做好2018年军转安置工作,拓宽安置和就业渠道,加大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和服务保障;有序组织做好人事考试工作,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主动预防考试安全风险。
  (六)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基础,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事关广大劳动者切身利益,必须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劳动保障体制机制,适应新时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确保全市劳动关系保持秩序稳定;不断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继续推进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拓宽居民劳动收入渠道,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差距;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安置,通过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采取协商薪酬、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稳岗补贴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全面推进治欠保支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创建"无欠薪企业"、"无欠薪项目"活动;畅通合理诉求渠道,完善多部门综合治理和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加大对非法用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加强劳动能力鉴定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强劳动能力鉴定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切实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人社工作涉及领域广、范围宽,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适应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需要。
  (一)扎实开展党的教育活动。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始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有令则行、行必迅速,有禁则止、止必彻底,确保上级部门决策部署在人社系统落地生效、开花结果。
  (二)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如何补齐短板?必须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择不扣的加大深化改革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制度设计,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突出重点、引导预期,改革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在改革中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启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医保、医药、医疗联动改革,继续做好人民警察职务序列改革工作,探索研究出台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时期转化的新矛盾,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政策、新办法,切实把调查研究作为提升领导水平、破解发展难题的主抓手。
  (四)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要把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公共服务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以人才、就业、社会保险、劳动保障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异地迁建项目的建设力度,推动基层服务平台全覆盖;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全力推动"智慧人社云"和"互联网+人社"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数据铁笼"项目建设,推进数据集中和开放共享;深入推进窗口单位作风建设,加强对作风问题的督促整改,推进窗口单位标准化、信息化、便利化建设,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服务,使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五)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面对新时期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必须有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正派、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干部队伍,夯实人社事业发展基础;全面履行从严治党的要求,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一把手要切实负起责来,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严防腐败和"四风"问题的发生;加强干部职工宣传教育,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增强清正廉洁的自觉性;全面推进法治人社建设,运用法治思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选派优秀干部参加赴外培训活动和组织开展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干部职工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新时代赋予了人社工作新的历史使命,任务艰巨而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而意义深远。时不待我,只争朝夕。我们要始终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撸起袖子加油干、卯足力气拼命干,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宏伟蓝图共同奋斗,一起努力开启新时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新征程,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向全市人民提交一份满意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答卷。
 

(编辑: 李小刚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 最新信息
  • 最热信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