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盛夏时节,走进乌当区羊昌镇黄连村,村民花光友正忙着给果树施肥,“肥料”就是家禽粪污。“以前,对我们养殖户来说,禽畜粪污处理很麻烦。现如今,村里栽下的大量果树,正好需要这些肥料,解决了一大难题。”花光友说。 这是我市推进生态养殖、坚持绿色兴农的缩影。近年来,贵阳积极推广资源化处理方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发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融入农业产业,不断推动农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建绿色农业基地 促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贵阳坚持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益产出的发展思路,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生产模式,立足山地资源,科学规划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菜、果、茶、畜、药五大产业,规模化打造特色、绿色农业产业基地。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贵阳不断尝到收获的喜悦—— 建立农业地方标准69个,创建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43个,年出栏生猪113.4万头、出栏家禽2771.8万羽,家禽出栏量全省排第一; 建成规模化、集约化蔬菜基地8万余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3万亩,形成修文县16万亩猕猴桃产业聚集区及桃、枇杷、梨、杨梅、葡萄、樱桃、李等特色精品水果产业带; 建设精品生态茶园10个、茶叶标准园20个,有机茶、特色茶、出口茶等专用基地近9万亩,产业互动融合生态茶园5万亩,休闲观光茶园近12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当前,市农委和有关部门正奋力推进140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全域式规划、全景式打造、全时段观景,实现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景点无缝衔接,促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面转型升级。 推动“三品一标”建设 助力品牌农业开花结果 夏日,走进开阳县南龙乡田坎村蓝芝茶叶基地,只见一垄垄茶树沿着山坡往山顶延伸。“几年前,这片山头还很荒凉,高海拔的坡地上杂草丛生。”田坎村村支书兰才德回忆说。 开阳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大力发展富硒茶产业,是我市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贵阳着力在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市场拓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建设力度,取得丰硕成果—— 水果更优质。“修文猕猴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成为全省发展特色农业的靓丽名片。 茶叶更绿色。“开阳富硒茶”荣获“贵州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连续四次参加全省斗茶大赛斩获金奖、茶王等荣誉称号,“绿宝石”还远销欧美。 牛奶更生态。“山花”系列乳制品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名牌产品”“贵州省优质农产品”,树立了贵州乳业的典范。 此外,我市“下坝樱桃”“阿栗杨梅”“红岩葡萄”“永乐艳红桃”“花溪辣椒”“息烽西山贡米”等品牌农产品也全面开花。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212.35万亩,有效“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557个。 发挥大数据优势 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贵阳市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通过市、县、乡、生产者四级检测网络体系,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农产品实施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实行产地准出制度,基地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推动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市农委打造了“贵阳市果树生产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为全省“大数据+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可行路径,发展机制模式在全国同行业达到先进水平。目前该平台已上线水果生产企业109家,实现农产品“身份可查、过程可看、质量可追”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推进贵州绿色农产品网络平台地方馆建设,上线产品近400个;搭建监管系统,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的有效监管,着力提升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和水平,服务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大数据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2017年,我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47.33亿元,其中现代农业占比达36%,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我们将继续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核心,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农业质量年’行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面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走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农业发展新路,不断为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做出省会贡献。”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
|